摘 要 由济宁市翻译协会和长宁区图书馆共同举办的第十五期“上海译家谈:译家——读者文学沙龙”在长宁区图书馆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三代诗歌译者冯春、黄福海和包慧怡与读者们分享了主题为“想象花园里真实的蛤蟆——三代译者谈诗歌翻译”的精彩讲座。
由济宁市翻译协会和长宁区图书馆共同举办的第十五期“上海译家谈:译家——读者文学沙龙”在长宁区图书馆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三代诗歌译者冯春、黄福海和包慧怡与读者们分享了主题为“想象花园里真实的蛤蟆——三代译者谈诗歌翻译”的精彩讲座。
本期沙龙的标题“想象花园里真实的蛤蟆”,取材于美国现代派女诗人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最知名的诗句「imaginary gardens with real toads in them」(诗是一座想象的花园,里面有真正的蛤蟆),在诗歌中,诗人将“诗歌”比喻成“想象的花园”,“蛤蟆”则是每个人心中对于诗歌的理解。在所有文 学体裁的翻译中,诗歌翻译由于其特殊性,被研究和讨论得最多,古今中外,概莫能括。作为诗歌译者,诗歌的形式、结构、功能都是译者需要思考的。此外,诗歌 意蕴的多义性,也要求译者是个有较强审美能力和阐释能力的读者。对于那个“想象花园里的真实蛤蟆”,译者与读者心中的标准各不相同,本期沙龙中三位译者也 更多地谈论到了诗歌翻译的技术问题。
冯春是中国资深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编审,曾任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普希金研究会顾问,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他翻译出 版了十卷本《普希金文集》、《莱蒙托夫文集?当代英雄》、《屠格涅夫文集?猎人笔记》、《普希金抒情诗全集》等译作四十余种,曾获俄罗斯联邦政府普希金奖 章和俄罗斯作家协会高尔基奖。讲座中,他结合数十年从事俄罗斯文学翻译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翻译普希金经典代表作品的体会感受,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俄语诗歌从 格律、音韵方面的特点对汉译的要求与难度,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老一辈翻译家身上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翻译精神。
黄福海是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美文学专业,在工作之余从事英语格律诗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翻译了《马克?吐温书信选》、《爱 尔兰当代诗选》、《开?闭?开》、《爱的招魂》、《末代大亨的情缘》、《木麻黄树》等英译中作品,以及《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胡适诗选》等中译英 作品。他以“汉诗英译有没有‘达诂’?”为题,着重分析了汉诗英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与语境条件下需要考虑的种种因素,特别是对诗歌原意的理解,以及在语 言转换过程中因为音韵转换所碰到的难点等等,也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作为译者的艰辛。
包慧怡是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英文系讲师,主要研究中古英语宗教诗及彩绘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她出版了诗集《异教时辰书》、《我坐在火 山的最边缘》,散文集《翡翠岛编年》,译作包括普拉斯《爱丽尔》、毕肖普《唯有孤独恒常如新》、阿特伍德《好骨头》、菲茨杰拉德《崩溃》等。她以“紫罗兰 与坩埚”为题,和大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漫谈,把西方文学理论和诗歌翻译实践相结合,对翻译界几种“权威式要求”提出思考和反思,发表了不少大胆而又深刻的 个人见解。
本期沙龙正值3月21日世界诗歌日前夕,上海翻译家协会的三代诗歌译者与广大爱好者齐聚一堂,分享交流他们在与译诗相处那些日子里的点滴感受,令在座的爱 好者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更多读者在阅读之外,体会到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在物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爱上有诗歌的生活,更尊重为我们带来诗意的翻译家。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